博雅阅读

妙趣横生的通识读本
人生魔方
爱智书系
中国古韵
其他

财经阅读

沃顿商学院图书
EDP·管理者终身学习项目
个人理财
广告人·中国·案例丛书
其他

学科板块

企业培训教材

  • 大众图书出版中心最…
  • 光明网读书频道
  • 人大出版社/大家好书
  • 网易读书
  • 中国互优网
  • 道德的理由(第5版)(妙趣横生的通识读本)

    作  者:詹姆斯·雷切尔斯 著

    出版时间:2008-12-18 字  数:194 千字
    书  号:B0601 ISBN:978-7-300-09954-5
    页  数:134 包  装:平装
    印  次:1-2 开  本:16
    印刷时间:2008-12-18

    所属分类: 大众图书出版中心>> 图书中心>> 博雅阅读>> 妙趣横生的通识读本

    定价:¥29.00

     

    查看评论摘要

    内容简介

      人应该怎样生活?人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或者说,人应该怎样做人?这是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所要探讨的问题。但是,随着思考的深入,人们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应该”怎么做,“应该”做什么,更需要知道“为何应该”,如何思考“应该”。没有对“应该”的理性思考,就没有对它的认同,“应该”也就难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有效的指导。 本书以追问道德理由的思考方式,展现了人类对道德问题思考的历史。它让读者理解“道德判断必须基于充足的理由(good reason);还要公平地考虑每一个个体的利益。”读者会从书中发现那个曾经困扰你的问题,你也许会发现一些你坚守的价值观并不总是合理的。 无论如何,你该读一下这本书!因为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道德哲学涉及的“不是小事,而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还因为,作者在给我们娓娓讲述一个个生动故事的同时,让我们感受到理性思考的乐趣。

    作者简介

    詹姆斯•雷切尔斯(1941-2003),亚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哲学教授。著有《生命的终点:安乐死与道德》(The End of Life:Euthanasia and Morality,1986)、《由动物创生——达尔文主义的道德意义》(Created from Animals:The Moral Implications of Darwinism,1990),《哲学的问题》(Problems from Philosophy,2005)、《伦理学能够提供答案吗》(Can Ethics Provide Answers,1997)。 斯图亚特•雷切尔斯,詹姆斯•雷切尔斯之子。亚拉巴马大学伯哲学副教授,前美国国际象棋冠军,美国定约桥牌联合会终身大师。主编第四版《做正确的事:道德哲学基础读本》(The Right Thing to Do:Basic Readings in Moral Philosophy,2006,之前的版本由詹姆斯•雷切尔斯主编)。在多家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章节目录

    第1章 什么是道德 假设有人说你应当做这做那(或者做这做那是错的),你可以合理地问为什么你应当做它(或者为什么它是错的),如果他没有给你一个很充足的理由,你就可以把这个建议视为武断的或没有根据的而加以拒绝。 ·我们道德底线是什么? 第2章 文化相对主义的挑战 对很多思想家来说,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 似乎是理解道德的关键。他们说,在伦理学中,寻找普遍真理的想法是一个神话。 ·那么我们还能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吗? 第3章 伦理学中的主观主义 伦理主观主义认为我们的道德意见基于我们的感情,没有别的。根据这种观点,没有“客观”的对与错。一些人是同性恋,一些人是异性恋,这是事实,但是其中一个好而另一个不好则不是事实。 ·我们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但伦理学可以被证明吗? 第4章 道德是否依赖于宗教 神命论认为:伦理学并不只关乎个人情感和社会习惯。一件事情是对是错完全是客观的:如果上帝命令做这件事,它就是对的;如果上帝禁止做这件事,它就是错的。 ·苏格拉底问:究竟是行为之正当是因为诸神命令这样做,还是做诸神命令之事,因为它是正当的? 第5章 伦理利己主义 伦理利己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仅仅追求自己的利益。根据这种理论,我们唯一的责任是,做对我们自己最有利的事。……我们会为了个人的利益而避免伤害他人。 ·如果我们能从对其他人不好中获益时,还能避免不伤害他人吗? 第6章 功利主义进路 边沁认为有一个终极的道德原则,即功利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我们,总是选择给每个相关的人带来最好结果的行为或社会政策。……为什么虐待一个人是不对的?因为这个人会遭受痛苦。与此相类似,如果一个动物被虐待,它也会遭受痛苦,所以这同样也是错的。 ·肉类生产体系导致了动物的巨大痛苦,我们应该吃素吗? 第7章 关于功利主义的争论 构成功利主义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的幸福,正确的行为就是其所产生的幸福多于不幸,并且二者可能的差额最大的行为,每个人的幸福都被视为同等重要。幸福即是快乐! ·快乐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吗? 第8章 有没有绝对的道德规范 康德认为:道德义务的形式不是“如果(if) 你想要某个结果,那么你就应该做某事”。道德要求是绝对的(categorical),它们有这样的形式:“你应当做某事。就这样(period)。 ·不撒谎是一个绝对的道德规范。当撒谎能够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时,撒谎被允许吗? 第9章 康德与对人的尊重 当康德说“人类的价值是‘无上的’”是因为:首先,人有欲望和目的,人类的目的赋予了事物价值。其次,人类有着“内在的价值,例如有尊严”,自由的行为人能够作出自己的决定,确定自己的目的,用理性指导他们的行为。如果没有理性的存在者,世界的道德维度就会消失。 ·应该惩罚罪犯吗? 第10章 社会契约思想 我们将道德的社会契约概念概括如下:道德在于管理自己行为的规范体系,在其他人愿意接受这一规范体系的条件下,理性的人也愿意接受它们。 ·因为我们无法和动物制定契约,我们就可以虐待它们吗? 第11章 女性主义与关怀伦理学 “关怀、移情、同情他人、对其他每个人的情感的敏感,这些都可能在实际的情境中,比抽象的理性规范或者理性的算计更好地指导人们理解什么是道德所要求的,或者至少它们是适当的道德的必要元素。” ·什么是男人的道德的重点? 第12章 德性伦理学 回到亚里斯多德:什么是德性?美德的品德特征清单是什么;解释这些美德是什么;解释为什么这些品性对拥有它们的人来说是好的品性。是不是对所有人的美德都一样?或者,是否一个文化的美德与另一个文化的美德有区别,一个人的美德与另一个人的美德有区别。 ·当德性伦理学回答了所有这些问题时,还有一个问题:美德成为美德的理由是什么? 第13章 令人满意的道德理论什么样 我们已经进化为社会动物,与群体生活在一起,想彼此陪伴,需要相互合作,能够关怀彼此的福利。所以,令人满意的道德理论应该满足:(a) 理性的要求,即公平;(b) 社会生活的要求,即坚守一套如果公平地应用,就会服务于所有人的利益的规范;(c) 至少在适中的程度上关怀其他人的自然倾向。 ·令人满意的道德理论什么样?

    精彩片断

    第1章 什么是道德
      1.1 定义问题
    道德哲学是对道德的本质、道德要求我们做什么——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以及为什么这样生活达到系统性理解的努力。如果我们从一个简单且无争议的道德概念开始,无疑是有益的,但这是不可能的。有很多激进的理论,每一种理论都详细阐述了关于“道德地生活”的含义的不同观点,而且任何超越苏格拉底的简洁陈述的定义都至少与其中一种理论相悖。
    这使我们很谨慎,但不会让我们裹足不前。在这一章中,我们会描述道德的“底线概念”。顾名思义,这个“底线概念”是每一种道德理论都能接受的核心,至少可以作为一个起点。我们从考察一些道德争论开始,所有这些争论都与残疾儿童有关。在我们的讨论中,“底线概念”的特征会呈现出来。
      1.2 第一个例子:宝宝特莉莎
    特莉莎•安•坎珀•皮尔森(Theresa Ann Campo Pearson),公众称为“宝宝特莉莎”的无脑婴儿,1992年生于佛罗里达。无脑是一种最严重的先天畸形,无脑婴儿有时是指“没有脑的婴儿”,但这种说法只勾勒了这种畸形的粗略图像,还远远不够精细。

    书评

    道德还需要理由吗?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些困惑:道德还需要理由吗?我们习惯地认为道德就是行为中必须遵守的戒律,而疏于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行为规范。我们经常武断地指谪他人的“不道德”,而忽略了思考他人行为的社会、文化、心理等深层原因,我们对不道德的指谪可能使我们陷于不道德。 这是一本需要慢读和反复咀嚼的书。作者在娓娓道来中给你心灵的震撼,甚至可能带给你灵魂的革命。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我们文化传统的熏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形成每个人坚守的道德底线。它们可能来自童话故事,来自父母一个的鼓励的微笑,来自社会的和谐友善或世风日下。但是我们很少有人系统地思考过道德,没有想过我们的道德观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应该这样生活而不是那样生活? 作为这本书的策划编辑,《道德的理由》至少给我这样三点启发: 首先,道德是需要理由的。“假设有人说你应当做这做那(或者做这做那是错的),你可以合理地问为什么你应当做它(或者为什么它是错的),如果他没有给你一个很充足的理由,你就可以把这个建议视为武断的或没有根据的而加以拒绝。” 其次,思考道德的理由是对人类自身的尊重。因为我们是有理性的,理性的思考使我们不仅关注我们自身,更会公平地关注到我们周围的人的福利。同时,理性的思考不是少数哲学家的特权,而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在本书中,我们可以感受那些哲学家包括作者父子理性思维的美妙。 第三,思考道德的理由,使我们对什么是善、什么是“应该”有发自内心的认同,使我们更有力量去坚持我们认为“应该”去做的,而不是简单地遵守些“清规戒律”。 如果说作者对道德的理由的追问对道德哲学的理论发展做出贡献;那么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作者的追问将有助于人们道德实践水平的提高。 我相信没有人不希望:“我们已经进化为社会动物,与群体(包括其他生物)生活在一起,我们愿意彼此陪伴、相互合作,关怀彼此的福利。……”

    其他

    积分

     

     

     

    出版社首页 - 分社简介 - 分社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大众图书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