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阅读

妙趣横生的通识读本
人生魔方
爱智书系
中国古韵
其他

财经阅读

沃顿商学院图书
EDP·管理者终身学习项目
个人理财
广告人·中国·案例丛书
其他

学科板块

企业培训教材

  • 大众图书出版中心最…
  • 光明网读书频道
  • 人大出版社/大家好书
  • 网易读书
  • 中国互优网
  • 留德十年(中国人自述丛书)

    作  者:季羡林 著

    出版时间:2004-11-09 字  数:170 千字
    书  号:G122801 ISBN:978-7-300-06117-6
    页  数:134 包  装:平装
    印  次:1-5 开  本:16
    印刷时间:2004-11-09

    所属分类: 大众图书出版中心>> 图书中心>> 博雅阅读>> 其他

    定价:¥23.00

     

    查看评论摘要

    内容简介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
      本书循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的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恩、友人深情。
      先生虽言“自传”只述事实,不及其余,然“诗与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数万言,生命之诗性本已蕴藉其间。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史学家、教育家,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专家。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作为学贯中西、久享盛名的学者,他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文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著作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译作有《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2009711,季羡林先生在北京辞世,享年98岁。

    章节目录

    楔子
    一 留学热
    二 天赐良机
    三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四“满洲”车上
    五 在哈尔滨
    六 过西伯利亚
    七 在赤都
    八 初抵柏林
    九 哥廷根
    十 道路终于找到了
    十一 怀念母亲
    十二 二年生活
    十三 章用一家
    十四 汉学研究所
    十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十六  完成学业 尝试回国
    十七  大轰炸
    十八  在饥饿地狱中
    十九  山中逸趣
    二十 烽火连八岁 家书抵亿金
    二一 我的老师们
    二二 学习吐火罗文
     二三 我的女房东
    二四 反希特勒的人们
    二五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二六 迈耶(Meyer)一家
    二七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入城
    二八 盟国
    二九 优胜记略
    三十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三一 别哥廷根
    三二 赴瑞士
    三三 在弗里堡(Fribourg)
    三四 同使馆的斗争
    三五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三六 船上生活
    三七 西贡二月
    三八 从西贡到香港
    三九 回到祖国的怀抱
    余音袅袅
    附录:欧游散记
    去故国
    表的喜剧
    听诗
    寻梦
    海棠花
    Wala
    忆章用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重返哥廷根

    精彩片断

    多少年来,博士头衔就像一个幻影,飞翔在我的眼前,或近或远,或隐或显。有时候近在眼前,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抓到。有时候又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有时候熠熠 

    闪光,有时候又晦暗不明。这使得我时而兴会淋漓,时而又垂头丧气。一个平凡人的心情,就是如此。
     
    今天早晨德苏宣战的消息,给我们没有留下任何印象……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战,开端竟是这样平平淡淡。今天大战结束了,结束得竟也是这样平平淡淡。难道历史上许多后代认为惊天地动鬼神的大战之类的事件,当时开始与结束都是这样平平淡淡吗?
     
    雨中的山林,更别有一番风味。连绵不断的雨丝,同浓绿织在一起,形成一张神奇、迷茫的大网。我就常常孤身一人,不带什么伞,也不穿什么雨衣,在这一张覆盖天地的大网中,踽踽独行。除了周围的树木和脚底下的青草以外,仿佛什么东西都没有,我颇有佛祖释迦牟尼的感觉,“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了。

    书评

     

    在我读了老友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之后,却如获至宝一般,觉得不仅在治学上,而且在为人上,全都可以作一般青年学人学习的榜样,因而不免袭用借花献佛的办法,把季先生的这本书推荐给一切真正有志向学的青年友人。
    ——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

        
    这十年,季先生与德国人同呼吸,共命运,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因而他的自传,若一帧斑斓多彩的风俗画,采撷了德国人这十年生活中的浪花。而地毯式轰炸,难熬的饥饿,有国难回,美军反攻德国等,又将我们领进了那个曾逝去的岁月。至于师友如切如磋,听诗遣兴,更让人分享了季先生的逸趣。
    ——《季羡林传》作者、山东大学教授蔡德贵
     
    这本书可看做一部史书。它以日记为依凭,展示了自己的酸甜苦辣,还以点点滴滴的资料,诠释那个五味杂陈的时代。它以草根史学的力量与厚度,成为对那个时期或隐或显的社会变动的温故。因此,无论谁作季先生的传记,要勾勒他这一时期的行迹,不以这本书为母本,恐是难胜其力的。
    ——河南人民出版社编审蔡瑛
    在《留德十年》的情感记忆中,除了“乡愁”,季羡林先生还特别珍重地记下了自己与德国姑娘伊姆加德的一段恋情。在季先生发乎情而止乎礼的文笔下,我们仍能感受到那段特殊时期的恋情让季先生一生刻骨铭心。
    ———亚欧
     
    这部散文体自传,没有刻意雕琢的诗情画意,却于轻描淡写的平实文字中,难掩深埋于心的真情流露。合上书本,仿佛依然让人徜徉在先生笔下那洋溢着文化和学术气息的德国小城哥廷根那幽静整洁的旖旎风光中,在先生宛若闲谈般的质朴言辞和幽默淡定的叙述中,感受着他对故人之思和时光不再的情真意切的感怀。
    ———宋坤
    没有刻意雕琢,却含有诗情画意,宛如促膝谈心,使我接受了这个小城,使我对德国学者严谨的治学、先生的孜孜求学产生了由衷钦佩。此生如有机会,我一定要到这令人向往的地方去看一看。
    ——佟玉玲
     
    一口气读完了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那文字如同清溪一般娓娓流淌出来,没有一点点的造作。季先生的感情极其细腻,哪怕是很小的细节也能够记得,仿佛是一件大事情一般。他的生活波澜不惊,哪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能影响到他读书、修学的热忱和决心。
    ———行走的脚印
     
    尽管书中尽是对往事的回忆,鲜有抒情和议论,然而在字里行间仍然有一股旷达之气。这是一种历尽沧桑后的宁静与淡远,有如秋后的山林,雪霁的原野,人生况味溢于先生的笔端,如行云流水一般。
    ———王东力

    其他

    积分

     

     

     

    出版社首页 - 分社简介 - 分社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大众图书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