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了——你为什么总是不满足(人生魔方) |
|
|
 |
作 者:约翰·内尔什 著 |
出版时间:2009-02-17 |
字 数:199 千字 |
书 号:Z0178 |
ISBN:978-7-300-10188-0/Z.178 |
页 数:134 |
包 装:平装 |
印 次:1-1 |
开 本:16 |
印刷时间:2009-02-17 |
|
所属分类:
大众图书出版中心>>
图书中心>>
博雅阅读>>
人生魔方 |
定价:¥28.00 |
|
|
|
|
|
|

|
内容简介 |
|
数百万年来,人类极其成功地运用了生存策略。如果我们喜欢什么,我们总是追求获得更多: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食物、更多的信息、更多的物品。然后我们开始新一轮追逐。我们借此平安渡过饥荒、疾病和灾难,并开拓世界。现在,感谢工业技术,我们突然之间获得了超出我们能够使用、享受和购买的限度的任何东西。但是我们依然努力追逐不止,这种不停歇的追逐使得我们不舒服、疲惫、超重、愤怒、债务累累。它毁掉了我们的个人生活,也毁掉了整个星球的生态环境。我们亟待建立“够了”的概念。我们的文化不停教导我们,不必要拥有一切之后才快乐,事实上我们需要培养一种新技能——享受我们已经拥有的恩惠。 |
 |
|

|
作者简介 |
|
约翰•内尔什(John Naish)英国记者,畅销书作家,为《泰晤士报》撰写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文章。他数年来亲身践行他在《够了:为什么你总是不满足》中推崇的理念。他和妻子居住在布莱顿,但不用手机。 |
 |
|

|
章节目录 |
|
第一章 信息足够了 第二章 食物足够了 第三章 物品足够了 第四章 工作足够了 第五章 选择足够了 第六章 快乐足够了 第七章 增长足够了 第八章 永远不够了 参考文献和注释 编后记 |
|
 |
|

|
精彩片断 |
|
第一章 信息足够了 如果警察此刻突然出现,我可能需要费点工夫解释自己正在做什么。我正在一间乡间小屋里,坐在一张矮凳上,俯瞰英格兰乡村绿色的田野,头戴一顶有许多小孔的游泳帽,十六根探针和网状的彩色线缆从里面伸出来。没有毒品,也没有动物受到伤害,但是房间里摆满了各种奇怪的人工制品,包括组织结构标本、老式飞机模型,以及一张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 rtrand Russe11)爵士用过的书桌。旁边,一只电动猴子每当屋内有人咯咯笑时就发出响亮的笑声。在这个哥特风格的场景中,通过高科技手段,让更多信息轰炸我们已经塞满数据的头脑变得几乎不可能了。 我从神经科学家大卫·刘易斯(David 1ewis)博士那里获益良多。他用20年的时间发明了一种研究人脑如何进行决策的装置,这个备受推崇的发明是一张黑色的躺椅,有内置的灯光和遥控面板。他喜欢这些小玩意。他最近的项目使用了最新的头部检查技术,以解决营销人员面临的越来越困难的挑战——如何深入现代人被媒体的持续刺激搞得麻木不仁的内心,深入我们的头脑内部传达信息,从而刺激我们购买更多的东西。 |
 |
|

|
书评 |
|
第一次看到《够了》的英文原版书时,它的书名就吸引了我。没有唠叨的说教,没有热闹的鼓吹,它只是平平静静地说出一个简单到似乎无需多作解释的真理:“够了。”只要两个字,就够了。对中国人来说,“够了”的观念并不陌生,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自古就有“知足常乐”或“过犹不及”的说法。前者是老子说的,后者是孔子说的,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强调凡事应当有一个合适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事情将不是变得更好,而是要变得糟糕了。所以人不能够放纵自己的贪欲,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快乐的。实际上,这种观念在西方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曾经对着雅典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 我们早就知道,与我们时时刻刻需要为生存而斗争的祖先相比,自己生活在一个丰裕的时代。我们是进化链条上的胜利者,用聪明才智发明创造出数不清的新产品、新技术,我们不再挨饿受冻,我们的房子越来越大,交通工具越来越快捷,生活中有越来越花样繁多的娱乐和享受,但是我们可曾真正想过停下来,对自己说“这些足够了”?没有。我们一路勇往直前,渴望更多,制造更多,追求更多,拥有更多;从匮乏到丰富,从丰富到过剩。从苏格拉底的时代至今,又创造出了多少不但他用不着、我们自己也用不着的东西呢? 不停歇的追逐更多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幸福和满足,相反,它使我们变得更不满、挫败、负债累累、筋疲力尽而又无法停下脚步。地球也已经不堪重负,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到了崩溃的边缘。直到今天,“够了”仍然是一句沉默了千年的口号,似乎早已存在,却从未有人真正倾听过这个声音。《够了》是一个及时的提醒。翻译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个跟随作者的指引,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已经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前进了多远的过程。我们或许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办公室、家里堆满了根本没有翻过的报纸;几十个rss订阅源每天收到上千条新闻,连标题都看不过来。喜欢吃,暴饮暴食之后又为体重发愁。喜欢购物,却买回来一大堆没有用、不需要、在付账之后立刻就失去兴趣的东西。mp3显示的播放时间意味着不眠不休也要听几个星期,家里的游戏机、健身器已经积满灰尘,却仍然对广告中标榜更大容量、更多功能的新产品感到眼热。为了得到这些诱人的小玩意(当然还有更大的房子和更豪华的汽车),不得不更努力地工作挣钱,而当你将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换来这些产品时,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去使用它们。连度假也变成了一场战斗甚至灾难。我们太忙碌,也太盲目了,唯一的目标就是指向“更多”。我们像鱼缸里的观赏鱼一样,不知道何时停止吃东西,同样,也不知道何时停止工作。我们的社会相信一个经济无限增长的神话,看不见或者假装看不见,整个星球的资源已经几乎消耗殆尽了。这一切的结果并没有让我们感到幸福,还把我们推到了危机的边缘。在《够了》这本书中,你不仅能够看到自己犯下的这些错误,还能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做。通过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和生动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作者说明了我们的大脑为什么如此贪得无厌,并且使出种种花招,用虚幻的假象迷惑我们,诱使我们走入陷阱。你会看到自己心驰神往、苦苦追求的迷人的产品或需求,归根结底被还原成大脑中某个特定区域的一个化学刺激。这就是你如此强烈地渴望得到它们的原因,也是你一旦得到它们,立刻感到不满足、开始渴望更多的原因。我们的社会文化也鼓励我们这样做。对更多、更好的不懈追求,曾经是我们进化的推进器,但是现在,这已经成为进一步进化道路上的障碍。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将地球烧成了一片焦土,对于我们的子孙后世,还有什么进化可言呢?回到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如果那样一个合适的限度确实存在,那么我们早就越过它了。你或许不需要像这本书的作者那样极端——他扔掉了电视机,不用手机,辞掉了全职工作——但一个明智的人心里应该有一个声音时时提醒自己:更多不等于幸福,这些已经“够了”。 |
 |
|

|
其他 |
|
在《够了》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总是不知足,总是希望追求更多,是因为在数万年的进化中我们的大脑已经形成了一种鼓励我们追求更多,总是觉得不满足的机制,我们的大脑在得到更多的时候会分泌出一种使人感到快乐的化学物质作为奖励,所以“追求更多”,这是进化使然。 作者为我们揭示:为什么会有工作狂、购物狂、贪吃狂?为什么人们对名牌的产品趋之若鹜?为什么整容术会如此风行?为什么公众对于恐怖新闻、无聊文章、名人八卦和一般媒体垃圾乐此不疲,即使最懒惰的人也可以整天不眠不休地挂在网上浏览各种垃圾信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信息狂,离开手机一刻就觉得活不下去了?当我们对这一切频频点头的同时,我们还会想:真的够了吗?我们要放弃追求和奋斗了吗? 在《够了》这本书里,“知足”和努力奋斗、孜孜追求是并行不悖的:你之所以会受各种欲望的苦恼是出于数万年前人类进化的需要而在你的大脑中安装了鼓励索取的机制,之后这个机制又被狡猾的商人、政客所利用,所以无辜的你在中间只是一个受害者,看透了这一点能够帮助你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经常停下来检视一下,究竟这种追求是让我感到更满意、更愉快,还是已经成了一件皇帝的新装、一个莫须有的名利负担。所以“够了”,你要在更纯粹的利己主义和更高意义的快乐主义的指导下,在努力工作、努力追求的过程中发现一个“足够”的临界点,在这里适时地让自己止步,享受你所拥有的一切!所以《够了》并不反对你奋斗,只是提醒你不要盲目地奋斗,在追求更多的信息、食物、物品、工作、选择、增长和快乐的过程中保持理性,掌握一个合适的度!不是盲目地拥有更多,而是追求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
 |

|
积分 |
|
|
 |
|
|
|
|
|
|
|